關於學習中國,我隨便寫,你隨便看。 有人說我國體育可以參考中國,我不認同。
首先中國體育是國有制,可以集中力量專攻(把主力放在有機會贏牌的項目,多為冷門,女性,產量多),我國的體育不算是國有制,所以我不覺得執行起來有什麼效力。
第二,中國人口眾多,人才輩出,光是數量就可以刷爆馬來西亞了。
第三,我國根本沒有足夠的體育資源去栽培那麼多項目的運動員,阮囊羞澀啊~ 所以每次都只能設下獎勵,鼓勵運動員拼一下。
第四,中國的訓練方式很嚴苛,一天12小時,小孩子幾乎是當運動員多於當學生。 馬來西亞就基本職能等天才橫空出世,只是遺憾的是,妮可大衛的不是奧運項目,另一個天才李宗偉拿了三個牌。
從這個例子來看,你覺得中國有什麼好學習的嗎? 方法嗎? 即便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方法時,我們有辦法跟上嗎? 或者又說,這是我們想要的嗎?
答案你我都很清楚,這些說學習中國的,充其量就是看到人家金牌多,然後又都是亞洲人,所以誤以為自己也可以學。
其實體育強國早就指明了方向。提高全民體育素質,健全的聯賽機制,完善的設施,用科學的方式鍛煉,強調個體挑戰自我及對榮譽的追求。
無論是硬體和軟體,都無一不是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,而且也不能急功近利,而是慢慢確立起來。 因此,我們該學的不是中國,而是各方面都比中國更近似馬來西亞的亞洲體育強國日本。
不看個人項目,單看日本的男子籃球和足球,他們就是設下目標,用了10~20年慢慢磨出來的。 日本足球隊已經是世界杯常客了,而且不乏打敗德國等的好成績。 反觀中國,依然是那個被網民揶揄冷嘲熱諷的國足。
中華膠和小粉紅,你別不開心,我說的就是事實。 中國除了乒乓球,並沒有做到真正普及的體育之強,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。
日本政府是民選的,同樣也是君主立憲制,在決定發展體育的政策及實施上,馬日兩國的道路其實是相同的。 而且在90年代,日本人的身高是較中國矮的,卻在營養學的科學方式養成的情況下,逐年增加了身高,這個方向值得參考。
當然我無意再在學習日本上說太多,我只想說,學中國並不適合,因為我們無法像中國那樣集中資源雷厲風行地執行……
學印尼,有同個種族的馬來人啊。 學新加坡,因為人文環境相似啊。 學泰國,因為人口稍微更加接近啊。 怎麼不向這些國家學習呢? 他們都拿過金牌啊!!!
學中國? 馬來西亞拿什麼毛學…… 一點都不實際,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扶lampa啦。 馬來西亞還是等天才橫空出世和奇蹟出現吧! (奇蹟是可以刷出來的,我估計下一屆馬來西亞會奪的史上首金,然後全國放假!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