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談談最近馬國發生的校園殺人事件吧。
這是一宗緊隨在校園輪奸案之後的事件,而且情節更為嚴重,實在很難不讓人有“校園拉警報”之感,網絡上多數人都在譴責,罵學校的,罵動漫遊戲的,罵教育部的,罵網絡的,罵社會的,罵Gen Z的。 嘛…… 我就說你們罵得都對,你們的擔憂也是沒有問題的,我只是覺得不該片面化,表面化,而是更加全面地探究。
我常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萬能組合,雖然它看起來很懶,但它就是簡化過後的“原因”,也就是每個事件發生的必要元素。
天時就是時機,當不好的事發生在一起時,它是可以讓人崩潰的。 所謂天時,其實就是一種隨機組合,最終形成了倒霉的一天,甚至崩潰的一天,它可以讓人理智線斷裂。 當然,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,它還得具備作案的天時,就是你要“搞”某人,還得看某人是否如你所願出現在你想作案的地點才行。
所謂地利就是這個地點具備成熟的作案元素,校內寬鬆,無防備,可以自由進出班級等等都是所謂地利。
至於人和,說起來就是比較玄。 行動的始終是人,雖然說得簡單,但其實就在一念之間,動手不動手,完全就看這人怎麼想,當然…… 雖然說是人和,但受害的一方就只是扮演被害者而已,所以說用“人和”其實不對,而是兇手是否跟自己“和”了沒。
天時地利人和也可延伸到社會層面,教育層面,人際關係等等。 所以理由絕對不是簡單的“他受了什麼東西影響”,而是“他怎麼一步一步變成這樣”,“他的思考方式是怎麼形成”的。
深愛動漫遊戲的我,並不想剔除殺人兇手的動漫遊戲屬性(或中二屬性),同時我也不否認,他真的可能受此影響,加劇病情(姑且當他有病)。 我想知道的是,究竟是受動漫遊戲影響,還是剛好動漫遊戲不良的一面剛好在某個節點上和他接上了?
我還有一個疑問,你說動漫遊戲有影響好了,難道看了報導殺人兇手(一連串殺手名單)的媒體也有罪了(比如說產生了模仿犯)? 難道學校的情況(沒有朋友,壓抑等等)就沒有錯了嗎? 所以就不該讓人們接觸媒體不可上學了?
拜托不要一出事就找罪因(代罪羔羊),什麼這個錯那個錯,就不曾想想,這些那麼多人接觸的東西,為何就只有少數幾個人“發作”了? 而且真的就此延伸討論的話,我們甚至可以跳出框架,說這是“基因導致”的呢!
什麼教育部長下台,重新實施體罰,校園安檢等等…… 這些措施看起來是有效果,但真的能解決“人”這種複雜生物所製造的複雜難題? 我是覺得不能啦,也就更別說悲劇發生時群眾義憤填膺,過了數個月後雲淡風輕了。
你也別看我說了一堆話,其實我也沒有任何好辦法,因為我始終堅信,惡魔總在人群中,不要讓惡魔作惡是很難的,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提高防範而已。
說穿了,我還是很不喜歡民眾找代罪羔羊,在我看來兇手就是一個未完全的惡魔,再經由隨機因素湊成了關鍵零件,最終變成了殺人兇手…… 這樣的事,是很難防備的,也不可能 Perfect Parry 的。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